构建中国自主的日本研究知识体系
中国社会科学网讯(记者高莹)7月30日,“纪念《日本学刊》创刊40周年:期刊创新发展与日本研究方法研讨会”在京举行。来自国内日本研究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、期刊编辑与会,围绕《日本学刊》的时代使命与学术价值,日本研究的学术传承、范式革新与前沿议题以及新形势下期刊创新发展思路等展开研讨。
《日本学刊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、中华日本学会联合主办,其前身是创刊于1985年的《日本问题》,1990年2月更名。《日本问题》从创刊之初就有明确的办刊方针,即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,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“双百”方针,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、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服务。《日本学刊》在继承这一方针的基础上,进一步突出综合性、学术性,研究范围不断扩展,更加强调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日本研究、构建中国的日本学贡献力量。刊物主要刊登关于日本政治、经济、外交、科技、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优秀研究成果,设有专论、学术探讨、理论研究、比较研究、人物、书评等栏目,致力于打造日本研究者的交流园地、广大读者认识和了解日本的窗口。
“当前,世界格局的重大调整,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,国家间关系模式的复杂转型,给国际问题研究、区域国别研究以及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带来巨大挑战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、《日本学刊》主编杨伯江在致辞中表示,在上述背景下,无论是研究还是期刊都需要转变视角,在“学习借鉴”的同时坚持“以我为主”,进一步贴近国家战略需求;增强自主创新意识,摆脱“学徒心态”,致力于构建中国自主的日本研究知识体系、话语体系;关注更多影响变量,以学科交叉推动研究深化;加大梯队建设,培养后备人才,确保相关研究与学术刊物可持续发展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高洪表示,过去中国日本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,更多是在学习、消化日本或非日语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日本研究成果基础上,运用相关知识或方法推陈出新而得出的一些观察思考。随着中国国力增强,中国学者不能再跟在国外日本研究者的身后亦步亦趋,而是要大胆突破,构建中国自主的日本研究知识体系,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。
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刘江永谈到,理想的区域国别学刊物应是“真、细、实”,即做到求真务实、避免假大空、理论联系实际;争取“高、深、新”,即站位高远、研究深入、重视创新。他强调,一篇好的学术文章,要尽量具备新的数据、新的材料、新的观点、新的概念;在研究方法层面,要配合使用演绎和归纳两种方法,不能只做简单的资料堆砌,同时要进行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研究,在学科交叉领域实现创新。
“区域国别学被确定为一级学科以后,作为二级学科的日本研究需要细化,其下属的日本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也值得深入探讨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季风认为,日本经济研究有三个视角,一是学术视角,根据日本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,进行纵深研究,体现其深度;二是全球视角,把日本经济置于世界经济大环境中考察,体现其广度;三是借鉴视角,结合中国经济战略发展需求研究日本经济,做到“为我所用”,体现其实用性。
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教授崔岩表示,服务国家对外工作大局,是中国区域国别学的使命和宗旨;日本研究领域可尝试创立期刊方阵或期刊网络,加强相互间学习交流,《日本学刊》作为该领域的领军期刊可发挥主导作用。
新时代区域国别学视野下,日本研究及《日本学刊》需要关注哪些前沿议题?对此,多位参会学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。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徐万胜认为,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,与科技安全相关的议题应在日本研究领域得到关注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赵青海表示,日本研究的前沿不能仅仅围绕日本本身,而应同其他学科的前沿问题结合起来,在区域国别学研究视角下,日本与欧洲国家、与“全球南方”国家的互动,值得中国学者深入探讨。《抗日战争研究》副主编高莹莹谈道,中国人民抗争和日本侵华,是抗日战争史学科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,相较于前者,日本侵华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,需要大力加强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吴怀中作会议总结。会议由日本研究所《日本学刊》编辑部主办。
(来源:中国社会科学网)